
流言:【惊人!睡得越多死得越快】每天仅睡六七个小时的人,比每天睡超过8小时,或少于4小时的人死亡率要低很多。睡得过多和吃得过饱都是一个道理,吃得八分饱,也许才是最健康的。因此,即使到点之后还觉得困,你也应该说服自己别再赖在床上了。
真相:人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熬夜加班缺乏睡眠让人精神不振,不少人都深有体会,但要说“每天睡超过8小时死亡率反而高”,可能不少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不过,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领导的一项大型研究确实发现在长达6年的追踪时间内,每晚睡8个小时的人竟比每晚睡7个小时的人有着更高的死亡率。
这项名为“第二期癌症预防研究”(Cancer Prevention Study II)的研究目的在于搞清不同的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性在癌症发病上起的作用,因此饮食、烟酒史、家族患病情况等信息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而睡眠时间正是其中的参数之一。
这是一项大样本的调查,研究总共收集了116万人的数据,受试者中最年轻的有30岁,最年长的有102岁。在调查问卷中,受试者需要如实填写自己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并在四舍五入近似到小时后录入数据库。6年之后,调查人员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回访,统计出了健在者和死亡者的名单,以此来计算每一个具有不同睡眠时长的群体的死亡率。最后的结果我们已经在开头提到了——在排除了其他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后,平均每晚睡眠7个小时的人有着最低的死亡率,其次则是每晚睡6个小时的人,而每晚睡眠8个小时的人的死亡率竟要比每晚睡7个小时的人高出12%。
不同睡眠时间对女性(左)和男性(右)死亡风险率的影响。风险率以每晚睡眠7小时的群体死亡率为基准,数值每高0.1则意味着死亡率高10%[1]。
除了睡眠时间长短,失眠是否对健康有影响也是容易勾起人们兴趣的话题。这项研究通过调查每名受试者在过去一个月中失眠的次数,对失眠与健康的关系也做了研究。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失眠对死亡率只有很小的影响,失眠次数的多寡(从不失眠到每月失眠10次以上)也与相应群体的死亡率无关。然而在失眠频度相同的情况下,长期使用安眠药助眠会使每天睡眠7-10个小时的群体的死亡率明显上升。
如果说“长期使用安眠药会影响人的健康”尚且好理解,那么“每天睡眠7小时而不是8小时才对健康有益”以及“失眠对人体的健康无害”这两个观点无疑颠覆了很多朋友的三观。对于这项研究的解读真能证实这两个结论吗?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克里普克教授(Daniel F. Kripke)对此的评价很是谨慎[2]。
关于第一点,虽然睡眠时长和受试者6年内的死亡率呈现出极强的相关性,但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证明。仅依靠目前已知的知识仍然无法确认究竟是睡眠时长导致了死亡率的不同,还是由于某些短期内致死率高的隐疾影响了人体的睡眠时长。无论是哪一种可能,其中的机理都有待阐明。关于第二点,很多时候的所谓“失眠”并不是真正的缺乏睡眠。仔细算来,许多受试者的睡眠时间依旧在正常人的睡眠范围之内。此外,研究仅仅考虑了失眠频度对短期死亡率的影响,诸如犯困、情绪沮丧或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并没有在这项研究中得到重视。在对“失眠”做出明确的定义,并检视失眠对人体的其他影响之前,断言失眠对人体的健康无害显然为时过早[3]。
结论:因为最近几周压力大没睡好而担心自己的健康?没有必要,而长期服用安眠药助眠可能更是得不偿失。虽然在阐明睡眠和健康之间的作用机理之前把每天的闹钟拨快一个小时并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但这项研究至少告诉我们或许人类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睡眠
睡觉和吃饭一样,都是健康路上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可是,虽明知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自觉陷入睡眠的重重危机之中。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超过2万人的调查显示,27%的人有包括失眠在内的多种睡眠障碍。与此相似的是,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仅失眠的发生率就为38.2%。
睡眠障碍成典型社会病
作为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障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兮恒已在睡眠中心工作了近30年。他告诉记者,现在睡眠有问题的人非常多,每3人就有1个“睡不好”。更有一项来自清华大学的全国性调查显示,中国职场人士中,超过八成受访者表示存在入睡困难、睡不踏实、多梦等状况;近九成受访者感觉自己的实际睡眠时间与理想睡眠时间有差距,睡不够觉。其中,广告圈和传媒圈在10个白领人群中最缺充足的睡眠。
小艾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企业白领,每天早晨,她都会一边念叨“困死了”,一边昏昏沉沉地工作。退休多年的赵奶奶失眠很多年了,常常是晚上11点躺下,不到2点就醒了,再难入睡。她最常做的就是在屋里转圈,有时候还会找点甜食吃。
王经理就职于一家基金公司,身上背负着数十亿资金的管理压力。从开始接手这份工作,他就陷入了严重的失眠。每天只能勉强睡三四个小时,上班时间不停地开会,还要经常出差,不堪重负的他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抑郁症状。
此外,就连孩子也饱受睡眠障碍的困扰。《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显示,10年间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近八成中小学生“缺觉”。
在郭兮恒看来,睡不好60%以上是心理和情绪问题造成的,其次是肥胖。此外,生活习惯和一些疾病、药物,也会影响睡眠。其中,心理情绪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工作中的精神压力。竞争激烈、生活不规律的脑力劳动者更易失眠。有专家指出,文化程度、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发生失眠的危险性越大。可见,睡眠障碍是典型的“社会病”。
专家指出,除了睡不着,睡不醒、睡眠节律紊乱和打鼾、梦游、磨牙等异常行为都属于睡眠障碍。中国人打鼾的比例是15%左右。而在打鼾者中,差不多每5个就有1个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这些人表面上睡得挺香,实际情况却是全身性缺氧,会增加心脏病、脑中风等病的风险。我国一项对8个城市3万名儿童的调查显示,儿童打鼾的发生率已达5.7%,梦游、磨牙更是常见。
尽管一组组数字提醒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陷入睡眠危机,但郭兮恒告诉记者,肯到医院就诊的人不过九牛一毛。此外,睡眠障碍诊断难度很大。“有时候,不仅患者不知道自己睡得怎么样,连家人也说不清。”
睡不好不仅困扰中国人,在全球范围也愈演愈烈。调查显示,33%的美国人失眠,女性更为严重,近30%的女性常吃安眠药。欧洲4%—22%的人睡眠不佳。53%的法国人表示,“想在白天躺会儿”,30%的人出现过睡眠紊乱,而2006年,这一比例仅为19%。澳大利亚睡眠协会的调查则显示,6%的人存在失眠、打鼾等睡眠问题,40%的人经过一夜睡眠后仍昏昏沉沉。在日本,从1986年起,日本人的睡眠时间一直在走下坡路。其中,45—49岁的中年人睡得最少。
4个办法帮你睡觉
任何病都讲究对症下药,睡眠障碍也是一样。专家指出,如果是身体疾病导致的,当然要先治疗疾病,此外,还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小改变入手。
睡不着,听听舒缓音乐。药物不是解决失眠问题的最好办法,特别是不遵医嘱随意服药,更不建议。可以试着让房间暗一些,床铺舒适些,或者听听舒缓的音乐。在卧室里放两个苹果也有助眠的效果。
熬了夜,白天随时抽空补觉。20分钟的午觉,就可以让大脑重新开足马力工作。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尽量找时间趴2—5分钟。
总打鼾,换个枕头,侧着睡。枕头不要太高,10—12厘米为宜,差不多是拳头的一个半高度。爱打鼾的人最好侧睡,以减轻颈部对气道的压迫。
规律生活,控制体重。这是避免多种睡眠障碍的良方。肥胖的人会因咽喉的腺样体肥大,导致阻塞气道,进而影响睡眠,下巴短者更易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