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家园 > 心理> 成长心理 > 懵懂初恋 >正文

孩子早恋,家长要正确引导和教育

2011/3/28  来源: 健康家园 【字号 】【评论】【打印】【关闭

     爱,是一个神圣的话题。而对于早恋,家长们却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孩子去尝试。他们不安地观察着、揣测着,唯恐孩子不小心摘到那枚青涩的果子。对此,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和老师们还应当分阶段了解孩子们早恋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 疏通和心理 指导。
    朦胧期(9~12岁):
        通常女孩子从9~11岁左右,男孩子从10~12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能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
  正确对待 孩子的“青春觉醒”对以后形成健康的交友观和恋爱观非常重要,因此要引导处在“朦胧期”的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 、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爱慕期(11~14岁):
        通常女孩子从11~13岁左右、男孩子从12~14岁左右会有一个“ 爱慕期”,这时的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情爱上浮想联翩。
  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父母要教育处在“爱慕期”的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此外,不随便盯着异性同学。
 初恋期(13~16岁):
     这一阶段,孩子更加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父母要教育引导“初恋期”的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动精力,影响学业。
 钟情期(高中):
      “钟情期”一般伴随着“叛逆期”,家长不应该作出过激反应,不能粗暴制止,而应当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沟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