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位→ 全身
- 科室→ 产科
- 病因→ 产后呕吐此证病机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因[详细]
- 症状→ 产后三急症之一,其证有五即:伤食泄泻、寒[详细]
- 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详细]
- 并发症→ 产妇盗汗不止,遂致废寐神思疲甚,口干引饮[详细]
- 简介
指妇女产后出现呕吐不止、盗汗和泄泻频频等能迅速伤津耗气的三种 急症。尤以三者并见为危重(《张氏医通》)。
病因
产后呕吐 此证病机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
因产伤脏腑、虚气客于胃肠,胃肠燥涩,其气上逆,呕吐不食。
亦有因胃气虚寒,食滞、痰饮内阻所致者。
症状
产后三急症之一,其证有五即:伤食泄泻、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脾虚泄泻、肾虚泄泻。治疗以食滞宜消,寒者宜温,湿者宜燥,虚者宜补。
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并发症
产妇盗汗不止,遂致废寐神思疲甚,口干引饮,余谓血虚有热”。产后营阴素弱,又加产时失血过多,阴血更虚,阴虚内热,阳浮不敛,迫汗外泄,而致盗汗。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醒后即止,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渴不思饮,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敛汗。方用加味玉屏风散主之。
鉴别
伤食泄泻 《傅青主女科》云:“有因饮食过多,伤脾成泄,气臭如败卵,以食积治之”。此证因产伤脏腑,气血俱虚,脾胃虚弱,若新产后暴饮暴食,或嗜食肥甘不洁之食物,或咨食生冷,停滞中焦,重伤胃肠,腐熟和运化功能失职,胃肠不和,致水谷相杂而下,发生泄泻。认为本证为产后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喜欢肥肉甜食之类的食物或误食不洁污染之饮品食品,以致消化不良,脘腹胀痛腹泻,不思饮食。临床表现为产后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吞酸,肠鸣矢气,不思饮食。舌淡苔白厚,脉滑。治宜健脾温中、消食导滞。方用六君子汤主之。
寒湿泄泻 《妇人大全良方》云:“产后腹痛泻利,因肠胃虚怯,寒邪乘袭,或水谷不化,洞泄肠鸣”。此证乃素体脾虚,因产伤脏腑,脾气益虚,复感寒邪,脾阳失运,寒湿内盛,则发生产后寒湿泄泻,临床表现为产后腹痛,肠鸣泄泻,胸闷少食,四肢倦怠无力,舌质红,苔白腻,脉濡缓。治宜温中理脾、燥湿止泻。方宜附子理中汤主之。
湿热泄泻 《张氏医通》云:“因新产烦渴,咨饮水谷混乱。”此证因产后感受暑湿之邪,湿热交蒸,伤及胃肠,传化失常,则生泄泻。认为此证多因产时在夏季,易感暑湿之邪,或饮食不洁,致肠道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产后腹痛泄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肛门灼热,口渴心烦,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治宜清热利湿。方宜葛根芩连汤主之。
脾虚泄泻 《傅青主女科》云:“产后泄泻…大率气虚”。此证素体脾虚,或旧有泄泻宿疾,复因产伤脏腑,脾胃益虚,不能运化水谷,水谷不化,以致泄泻。认为产后机体素弱,或产妇患慢性肠炎,肠道植物神经衰弱等疾病,易患腹泻。临床表现为产后大便次数增多,有时稀溏,有时干燥,脘腹胀满,纳谷不香,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缓弱。治宜健脾和中。方宜参苓白术散主之。方药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砂仁各12g,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白术各10g,甘草5g,山药9g。水煎服,日1剂。
肾虚泄泻 《张氏医通》云:“产后泄泻……一者因临产过伤饮食,产后滑脱。”素体肾虚,因产伤肾,肾阳益虚,命门火不足,火不暖土,开合无权,无以制水,建运失职,导致产后肾虚泄泻。认为本证多由于产后恶露涩少,或产时损伤产道,部分羊水被吸收,或败血中的残余物质被机体吸收后,使肠黏膜发生变态反应,致肠黏膜水肿,吸收功能减弱,导致泄泻。临床表现为产后黎明腹痛,继而泄泻不止,完谷不化,泻后则舒,面色晦暗,纳差腹胀,腰酸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迟无力。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方宜四神丸主之。方药组成:破故纸15g,五味子10g,肉豆蔻10g,吴茱萸10g,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日1剂。
血虚津亏证 《妇人大全良方》云:“产后水血俱下,肠胃虚竭,津液不足,是以大便秘涩不通也。”此证因分娩失血过多,营阴俱虚,津液亏耗,肠道失于滋润,以致大便难。临床表现为产后失血过多,产后大便干燥,数日不解,或大便干难以排出,面色萎黄,皮肤不润,心悸头晕,腹无胀痛,饮食如常。舌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涩。治宜养血润燥。方宜四物五仁汤主之。方药组成: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15g,炒桃仁12g,郁李仁10g,炒麻仁15g,柏子仁15g,制杏仁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气虚便难 《妇人大全良方》云:“产后大便秘涩,因肠胃虚弱,津液不足也”。因产失血耗气,血虚津枯,肠道失于滋润,气虚而不达,以致产后大便难。临床表现为产后大便艰难,欲便不出,便出并不干燥,气喘身汗,头晕目眩,精神疲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或虚大无力。治宜益气润肠。方宜加味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黄芪15g,陈皮12g,炒麻仁15g,制杏仁、郁李仁各10g,当归、人参、柏子仁、炒桃仁各9g,甘草6g,白蜜适量引。水煎服,日1剂。
预防方法
产后呕吐 此证病机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
因产伤脏腑、虚气客于胃肠,胃肠燥涩,其气上逆,呕吐不食。
亦有因胃气虚寒,食滞、痰饮内阻所致者。
治疗方法
温胃止呕法 用治于胃气虚寒之证。《傅青主女科》云:“产后劳伤脏腑,寒邪易乘于胃肠,则气逆呕吐而不下食也”。此证多是由于产妇素体虚寒,因产后气血虚弱,伤及脏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邪乘虚犯胃,以致胃失和降,上逆而致产后呕吐。认为本证多是由于产妇平时患有慢性胃肠炎、胃肠溃疡病等,又加产后气血虚弱,饮食失节,寒气侵及胃肠所致。临床表现为产后呕吐不食,脘腹冷痛,热敷则舒,纳呆食少,食则胀满更甚。舌淡苔薄白,脉迟无力。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方宜温胃丁香散主之。方药组成:当归15g,白术10g,黑姜10g,公丁香5g,人参10g,陈皮10g,前胡10g,藿香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健脾消食法 用治于因食滞致呕吐。《证因脉治》云:“食积呕吐之因,饮食不节,损伤中气,不能运化,停食成积,中脘痞塞,则发呕吐矣”。因产后失血耗气,脾胃虚弱,又加上产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食物,皆可伤胃滞脾,食停不化,运化迟滞,胃气不能下行,浊气上冲而为食滞呕吐。认为本证是由于产后胃肠道损伤植物神经功能减弱,又加产后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引起胃肠消化不良所致。临床表现为产后呕吐酸腐,或吐出未消化完全的食物残渣,脘腹胀满,恶闻食气,大便秘结。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滑。治宜健脾消食。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主之。
除湿化痰法 用治于痰饮犯胃。《傅青主女科》云:“亦有痰气入胃,胃口不清而呕者”。素有痰食内聚,或因产后劳伤脏腑,脾虚失运,湿聚成痰,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认为此证多是由于产后饮食不节,嗜食油炸肥腻之食物,或肥胖妇人素有痰湿引起的产妇胃肠消化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产后呕吐痰涎,恶心头晕,胸闷心悸,舌淡苔白腻,脉滑。治宜健脾祛痰、和胃降逆。方用加减温胆汤主之。方药组成:陈皮10g,制半夏10g,云茯苓15g,胆南星10g,炒枳实9g,川黄连10g,砂仁(后下)10g,炒神曲10g,白蔻仁10g(后下),竹茹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