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培训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大规模开展农民工培训,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探索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加大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力度,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成了促进农民工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选择和当务之急。
既事前调研,又追踪反馈,争取主动灵活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搞好调研有利于增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一是情况要明。对农民工的技术专长、文化程度、培训要求、年龄、性别、婚姻、地域等情况要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做到“量身”培训、“点题”培训。二是信息要灵。由于政府信息宏观管理作用不到位,市场中介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民工获取信息能力弱,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之间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农民工找工作成为“瞎子”和“聋子”,出现过“僧多粥少”尴尬局面和困境。因此,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发挥政府的信息服务作用,完善市场中介信息服务功能,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迅速、准确发布可靠的用工信息和劳务政策,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招聘会、洽谈会、联席会,方便农民工求职提供信息势在必行。三是渠道要广。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协调合作,开展有组织的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发展各类就业服务组织,充分引导、发挥民间劳务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部门参与配合、劳务中介组织运作、市场配置调节等方式,着力推进劳务输转由劳力型向智能型、由无序向有序、由自谋自发型向规范组织型、由仅注重输出向输出、输入并举转变,努力走出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规模发展,有序输出”的路子。四是跟踪要勤。农民工培训输出就业后,继续搞好跟踪服务,督促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及时处理务工人员与用工单位的矛盾纠纷,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登门走访、个别访谈、问卷调查、信函征求、网络征集、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定期了解农民工就业状况、经济收入及用工单位的满意度等情况,适时调整培训内容,有的放矢地搞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既要“短平快”,又要“高精尖”,注重时效管用
“短平快”,指农民工急需的、雪中送炭的、立竿见影的、能解决农民工燃眉之急的一类培训。“高精尖”则是远期的、锦上添花的,能为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增加竞争力的另一类培训。由于农民工有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和文化程度、思想观念、接受能力各异的特点。为此,农民工培训工作要做到难易结合、远近结合、长短结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突出时效性、实用性。注重多样化、层次化。在培训办法上,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脱产和业余相结合;在培训时间上,采取长训和短训结合,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不断创新培训方式、规范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学历高的在课程设计上应安排难度大、周期长,侧重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学历低的应以当地需求进行安排、以周期短为主,侧重动手操作、当地种植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便于他们接受转化。在教学手段上,采取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培训和考证相结合,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既突出地方特色,又适应市场需求,防止画地为牢
提高农民工就业水平,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一是打造地方品牌。树品牌、创名牌是各级政府和农民工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共识,通过培训巩固品牌,通过培训提升品牌,通过品牌扩展市场,通过品牌扩大就业。通过政府宣传引导,着力抓好品牌的延伸和扩展,扩大当地劳务品牌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程度的忠诚度、信任度、追随度,使当地劳务品牌成为农民工就业的“杀手锏”。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掌握供需动态,及时调整培训方式,调整培训方向和专业设置,做到劳动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当地品牌与外地特色相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和输出工作,减轻当地劳务品牌就业的压力。
既明确分工,又整体配合,减少资源浪费
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得到全社会的真正关注,对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培训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教育资源零散,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培训机构。二是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多、额度小、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走过场。三是筹划不够,培训内容单一、雷同,针对性不强。一些培训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工需求不相吻合,培训内容上也有差距,与实践相脱节,更不能让受培训者立竿见影。四是职能交叉,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造成培训资源浪费。解决上述问题,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严格执行“管、培”分离,加快建设农民工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出台针对性的务实配套政策,搭建农民“常学习、常受益”的再学习的平台,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多方参与、整体推进,重点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局面。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一个组织、法律、政策、投入、师资、资源“六到位”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真正纳入“有领导、有机构、有场地、有内容、有特色、出实效”的正常运行的机制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创新农民工培训模式,改进农民工培训方式,扩大农民工培训规模,节约农民工培训成本。务必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和方法确立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思路,及时纠正急功近利的思想,着眼提高农民工和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和培育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既订计划指标,又要绩效考评,保证阳光透明
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责任制度、督察制度、考核制度,确保农民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计划要周密。把统筹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工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年有计划,月有指标,细化各项培训计划指标,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统一制定培训计划,统一下达培训任务,统一制定培训标准,统一培训补贴政策,统一考核验收。二是项目要公开。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培训资金的管理,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减少中间环节,规范培训程序,做到专款专用,努力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学员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学专业、培训时间、联系电话、计划补贴标准等内容要公示公开,保证在“阳光”下运作。三是督导要到位。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督导与检查。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严厉打击哄抬中介服务费及克扣务工人员工资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务工环境。四是责任要落实。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培训工作格局,完善农民工培训工作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评估和社会监督。五查办要及时。农民工培训工作是一项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生活和生存,要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