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入云的座座烟囱,屹立在豫东平原;一片沸腾的热土,创造着一个个奇迹。河南省张弓酒厂--河南省酒类家族中的"老大哥",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咄咄逼人之势,厚积薄发,连连摘金夺银:
继1990年实现税利1050万元之后,效益连年增长,1993年创税利6512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500家最佳效益企业和全国轻工百强企业。
到张弓的人都爱探寻企业腾飞的奥秘。厂长吕信贻这样回答:"我们也没什么绝招,说透了就是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咬定效益不放松。"
说一千,道一万,企业还得围着效益转
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各种探索和尝试也不少,但一些企业仍然在困境中一筹莫展。然而,这个令人头疼的复杂问题,在吕信贻那里,竟变成简单的一句话:"一切围着效益转"。他解释说:"就象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搞企业就要出效益。别人的路数,别人的经验,都代替不了自己的实践。"
张弓酒厂是河南乃至全国酒行业中的"老字号"。然而,正如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所经历的一样,张弓酒厂也曾在计划与市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织中徘徊过相当一段时间。1989年,几乎到了濒于瘫痪的境地。
1990年元月,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的吕信贻,在危难之际接过了厂长这付重担。面对人心思走、工厂不冒烟的艰难局面,吕信贻带领领导班子深入车间班组,了解生产管理情况。在不长的时间里,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摸清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脉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吕信贻提出"维护性生产"的方案,即利用国家拨给的维护费,充分利用库存物资,改造设备,变消费为生产。这条富于创造性的自我求生之路,得到上级的支持和批准,实施下来,使企业至少提前5年为国家创造财富。提起这段往事,张弓人至今都引以自豪。
"路是人走出来的,但走的人多了,就会越来越挤。"吕信贻不无担忧地说:"搞市场经济,就怕都往一条路上挤。"因而,张弓酒厂这几年在决策上往往是棋高一筹,蹊径独辟。
改革生产结构。生产曲酒,是张弓酒厂的拿手绝活。然而,随着消费者水平的提高,曲酒市场渐渐受冷落,相反,优质酒逾来逾受市场的青睐。吕信贻果断地抓住这个信息,迅速采取措施,通过举办酿技术学习班等手段,扩大优质酒的生产规模。优质酒生产班由32个增加到67个,投资数十万元培养优质窑泥1300立方米,对1000多条发酵池进行维修保养。同时,对生产承包责任制由只计产量变为计消耗、计优质酒率、计生产成本费用、计安全文明生产四位一体的综合考核,使生产管理走向科学化。
吕信贻认为,要想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的形势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除改革生产结构外,对传统的产品结构也要变革。然而,具体操作中吕信贻着实捏了一把汗。如果新的名牌打不响,而传统名牌又保不住,自己承担的责任是何等的大。吕信贻早已打定主意:如果这一关闯不过,来年就可能被无情的市场淘汰。在进与退的较量中,吕信贻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作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而慎重地进行技术革新。当国优精品38度张弓酒、38度张弓酒、54度张弓特曲等十多个新品种投放市场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吕信贻心中既定已久的高、中、低档高中低度系列化张弓酒格局变成了成功的现实。
一切围绕效益转,使张弓酒厂在市场的变幻中应变自如,立于不败之地。哪种酒走俏市场,便大力生产这种酒;哪里的市场需要开拓,他们便开展起浩大的宣传攻势。93年,张弓酒厂共销售系列酒21839吨,较1992年上升12.83%,实现销售收入21031万元,较1992年上升26.53%。
千条线,万条线,强化管理是关键
作为建厂几十年历史的大企业,吕信贻深知带好队伍的难度。他认为,我们的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有技术上的问题,但主要在管理上。他说:"管理是企业的真功夫,硬功夫。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里面有大学问。"
就说劳动纪律,应该是企业最起码的管理。而实际上,企业中松松垮垮、吊儿郎当的事屡见不鲜,特别是生产白酒的酒厂,如果哪天见不到几个喝得脸红颈粗的"酒鬼",那才叫稀罕。对此,吕信贻的回答是:"治厂犹如治军,讲不得任何情面。对谁都应该有一个尺寸"。几年来,张弓酒厂从基础抓起,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整顿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和操作纪律,先后制订出工作标准5类672个,管理标准25类157个,技术标准13类1412个,使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每一项操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制度"上墙"容易,难就难在执行上。比如,早退和迟到,这项起码的规定就让不少"一头沉"的职工犯了难。"既然有制度就要执行,对此不能有半点含糊。"一位职工因家中有事而迟到,受到降低一级浮动工资的处罚,所在组正副组长当月奖金也泡了汤。对此,厂内有人嘀嘀咕咕,说厂长没事干了,吕信贻掷地有声:"这是起码的要求,做不到就搞不了现代化大生产。"
张弓酒厂还有条规定,职工在厂区一律佩带上岗证。一次,一名副厂长出门会客,匆忙中忘了佩带上岗证,被门卫拦住了。副厂长不气不恼,转身带了上岗证来,并做了检查。这件事,尽管也有人认为是小题大做,但心里不得不服气。
一严百兴。如今的张弓酒厂,近千台设备,台台轴见光,设备见本色;几千口窑泥,口口建卡立帐,材料数据齐全。可喜的是,从严格管理中,培养出职工队伍的严细作风,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效益。
横向比,纵向看,千金难买同心干
任何企业都是同社会连在一起的。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步推进,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诱惑,也吹皱了张弓酒厂的"池水"。
扒着墙头往外看,一些职工心理上感到极大的不平衡。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较高收入,对企业造成的离心力是显而易见的。吕信贻深思:企业要发展,首要的就是稳住人心,增强凝聚力。
面对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张弓酒厂坚持把思想工作做到人们心思,教育大家理解和支持改革。同时,他们着力为企业创造好的"小气候",形成强大的"磁场"。
在分配上,他们支持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同步增长,这样,就把大家的心拴在了效益上,使得人人关心效益。1990年,全厂职工年均收入1500元,3年后,企业效益增长5倍,厂里说话算数,职工收入也翻了几番。
还有比钱更重要的,就是厂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看到张弓酒厂的职工医院、职工浴池堪称一流;张弓酒厂的摄像设备、文化娱乐场地等,也绝不亚于其它单位。哪个为厂里出了力,立了功,都会在电视里风光风光。这里的书法比赛、绘画比赛,都有众多的参与者。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扒在墙头上的职工里里外外做着比较:虽然企业收不是很高,但身居其中有安全感、亲切感,从中可以体验到作为一分子的自豪。还有,在这条大船上,只要好好干,不仅可以有稳定的前途,而且可以抗御生活中的大风大浪。
从不平衡中找到平衡点,使广大职工心与企业贴得更紧了,工作热更高了。动力一车间为节省电力。更改了生活区的电路,对电表实行集中管理,仅此一项每月就可为厂节约电8000多度。储调一车间,抽出专人义务修理阀门、打酒泵、酒灌、池盖为厂节约了大量开支。机修一车间副主任张业龙说:"我们有责任为厂分忧,有义务为厂聚财"。
人心齐,泰山移。近几年,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幻,张弓人始终同心协力,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据统计,这个3000多人的企业,几年间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竟有3000条,创经济效益1亿多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0多项,增加效益3亿多元。
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告别充溢着酒香的厂区,吕信贻有一句话却一直响在我们耳际:"自己的梦自己圆"。由此,我们在想,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能有这种精神,该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