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主他活得太累。一年365天没黑没白地拼,不知啥时是个头?
有人说他拿得太少。月薪拿的是基础工资。奖金拿的是"平均钱",就连上级奖励他的6万元奖金也用在了公司的尊老爱幼公益事业上。
在他的领导下,豪门不仅连续5年跻身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行列,成了全省工业战线的一面旗,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了几千万元利税以外的精神方面的贡献。
大凡来过豪门见过陈世增的人,几乎都有同感。
"豪门之所以有今天,关键是有了陈总这样的'带头人'!" 豪门员工众口同声。
"陈先生不愧是一个有独创性、有魅力、雄心勃勃的东方型企业家。"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教授考察了中国若干国有企业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善于"造势"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国有企业经理,为了干好事业,就要面对现实,善于'造势',克服内内外外、方方面面的困难。"这是陈世增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那是1986年8月,县委派陈世增到停产一年的"二化"改建啤酒厂当筹建处主任,这时他已进知天命之年。许多好心人对他说,那里条件不好,困难太多,不好干!亲朋好友劝他在机关当个"省心官",不要自找罪受。没犹豫,没讲条件,陈世增走马上任了。
当时,困难是可知的。首先是没资金,县财力紧张,仅给100万低息贷款,企业还背着70万元的债。再就是没士气,"二化"建厂10年,换了4任领导,都不是弱手,遭受停产厄运的工人对新领导上任能不能使厂子起死回生失去信心。
全厂第一次职工大会上,陈世增的动员讲话好鼓舞人,要说困难,这比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搞建设、60年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时要小得多。我们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干事业,想方设法创局面。
接着,陈世增提出"50年代精神加80年代观念"的建厂方针,确定了"先生产,后生活","技术、设备要一步到位,办工、生活设施逐步到位"的投资原则。
没钱发奖金,陈世增靠发挥人的主观作用激励员工。他带领职工昼夜奋战,大年三十晚上,还和领导班子成员干在工地上,和部分工人同吃"年夜饭"。有这样的好领头人,谁还叫苦喊累?几百名创业者硬是不讲代价,顽强拼搏。短短7个月就把需要干一年多的工程拿下来了,而且比其他厂家同等规模的啤酒厂节约投资近千万元。
企业投产后,仍是困难重重。作为联营企业,没有自己的牌子和销售市场;作为国有企业,没有自主权和市场竞争的灵活性。这没有,那没有,陈世增唯有改造世界的勇气和力量。"我们不具备许多重点企业那种资格和条件,就甘当'农家猫',既靠主人给'粥'吃,也靠自己捕鼠捉雀,凭这,企业就能发展。"陈世增自信得很!
从不怨天忧人的陈世增,从市场上找到了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金钥匙。原料无人供,自己去解决;资金短缺,自己拆借;产品没有市场,自己开辟天地。……经过"三进津门"的周折,两个半月就打开了天津市场,并不断向周围辐射,当年实现利税237万元,后来一年一大步。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上规模,把啤酒产量由1万吨扩大到20万吨,跃居全国同行业10强。
陈世增和他的同事们靠好好做酒,好好卖酒,好好挣钱,好好交利税,得到了县、市、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信任和支持,使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开始好了起来。
从花钱买牌到自己创名牌
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名牌,是没有生命源的。陈世增在公司领导班子会议上表示: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宁可担风险,落埋怨,也要豁出去干!其他领导成员觉得陈世增说得在理,考虑条件已经成熟,欣然同意他的意见。
1993年2月28日联营合同一到期,陈世增就把几年的苦心准备一下子推了出去。"多媒体,全方位,大力度"的宣传广告战骤然打响。他们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亮出"大红门",推出豪门酒;在各门要战区(啤酒销售主市场)召开新闻发布会,搞彩旗一条街,设置路牌、霓虹灯……;公司的《创业者报》也紧锣密鼓地配合,为打豪门商标推波助澜。
院外轰轻烈烈,院内扎扎实实。陈世增目睹市场金牌、银牌满天飞,没有找评委、拉选票,偏偏下功夫在消费者心中铸金牌。他们坚持高难度的选题双重标准(国家标准和市场标准),做酒名实相符,使企业进入了良性循环圈。
转换商标的成功,打出了豪门人的威风,创出了豪门的品牌。现在豪门商标成了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成了企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器。豪门啤酒畅销小半个中国,还远销日本、英国、俄罗斯。94年6月份,日销量800多吨,有时突破千吨,比93年同期增长 80%以上。
搞自己的"试验田"
中国厂长(经理)应该采取什么要的领导方式?陈世增认为,光有西方的"严"不行,还要有东方的"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决定的。他提出把"兄长的心加厂长的手"作为自己的领导方式。在豪门,厂长关心爱护工人,职工们人人都有一种自豪感,归属感。即使挨了批评,受了处分,免了职务,也心里服气,工作顺气。因为大家知道领导这样做是"恨铁不成钢"。一个是"爱",一个是"严",陈世增把看起来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不失为中国厂长经理完满的领导方式。
现代商战、竞争不断升级,社会主义国有企业间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竞争吗?陈世增主张,搞田径场上的竞争,一定分个高低快慢;但不搞拳击场上的竞争,拼个"你死我活"。他从自己的企业做起,在市场竞争中,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也照顾到同行厂家的利益。面对洋啤酒的大量涌入,他倡导国内同行要团结,共同振兴中国啤酒工业。
陈世增通过在豪门的实践和探索,还提出了不求表面繁荣,要求实在效益的"有效生产理论",以及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上帝观"等新观点。
超负荷的工作日程表
一位外地记者来豪门3天没有能与陈世增谈谈话,他"盯哨"一天,观察陈世增是不是真忙的不得了?他作了这样的记录:早晨7点,会见北京客人,并陪他们匆匆吃了早饭;8点开始到下午6点,与外商谈判,中间还见了两次客人;晚7点到11点,接受中央政策研究《中华魂》摄制组的采访;夜间12点以后,又阅批办公室送来的几份文件和电函。直到凌晨1点才休息。这位记者颇受感动,对陈世增的不满云消雾散。
老陈身边的工作人员心中都有一本帐,总经理的工作时间每天都不少于十几个小时,他似乎每日每夜都挑着沉重的担子。他从来没有想过能够轻轻松松地喘一口气。当然,他自己更清楚,不使出别人多几倍的力气,能够后来居上吗?能建立一个昌盛不衰的基业吗?能把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吗?难怪他总是保持这么旺盛的工作精力和超负荷运转的耐力。
面对荣誉称号,全国优秀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世增没有陶醉,他告诫自己和领导班子成员:有了成绩,不要忘乎所以;当了先进,不要走向反面。他明白,为了托起新的辉煌,以后的付出会更多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