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昨日公布了新上会公司名单,倍受争议的佛慈制药最终还是没能过关。昨日证监会公告显示,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未通过。
首发申请未获通过
上周五对于佛慈制药来说,无疑是不幸的一天,公司的首发申请未获得证监会的通过,这意味着佛慈制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行为暂时搁浅。
“公司只收到上市被否决的通知,但进一步的消息还待证监会相关文件才能作详细说明。”昨日公司证券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上市被否短期内对公司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但佛慈制药仍保留再次上市的可能。”
而保荐佛慈制药上市的华龙证券,公司电话却一直无人接听。公司为何被否,目前仍无从得知。本报曾于3月4日率先报道了佛慈制药在业绩、大股东倒卖工贸公司、向大股东转移亏损等众多疑点,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或将是公司被证监会否决的原因。
疑点重重
在3月4日本报的报道中,本报质疑工贸公司遭贱卖的背后原因,制药厂以1100万的低价收购了净资产评估值为6914.50万元的工贸公司。此外大股东在倒卖工贸公司过程中,仅半个月的时间就净赚得77.54万元的现金,其中还不包括工贸公司的剩余未收购资产,即办公大楼、部分房屋建筑物、土地及部分生产设备,这部分资产2007年12月31日帐面净值合计970万元。也就是说,半个月的时间,大股东一买一卖工贸公司中,就获得了1048万元的收益。
佛慈制药不是一步收购工贸公司的经营性资产,而是由大股东出面低价收购,然后再由上市公司向大股东收购部分资产,却留价值可观的不动产于大股东账面上。
对于低价收购工贸公司的疑问,佛慈制药证券代表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只是表示上述转让行为以上市申报稿为准。最后,工贸公司的盈利下降也成为佛慈制药掩盖真实业绩的疑点,公司实际业绩被疑为连年下滑。
分析人士指出,佛慈制药上市被否或是由于上述疑点。也就是说,要解决上市的障碍,公司方面还需列举更多证据来说明自己的“清白”家史。
资产产品更添上市变数
事实上,除了上述疑点外,佛慈制药在产品和资产重组方面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去年12月份,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告,决定暂停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佛慈牌调胃丹”在四川省辖区内销售。其原因是擅自扩大药品功能主治范围,“绝对化疗效”承诺等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佛慈制药是一个具有80年生产经营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平时其产品质量问题较少见诸于媒体。这次停止销售的决定,不仅让这个80年的老厂蒙羞,也让信赖佛慈制药的忠实消费者的对会产生质疑与恐惧。
有数据显示,佛慈制药总资产10个亿,上市以后价值更要翻倍,如果这样控股重组,意味着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失。
根据兰药集团在前任股东北京海吉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接手之前的工作汇报显示,从2004年6月开始到2007年6月,兰药集团3年时间内共偿还拖欠职工债务916万元,技术改造投入270万元,偿还敏感性债务1628万元,3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上缴各项税费1419万元。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当时兰药集团其实已经开始扭亏为盈,但还没有达到破产的条件。由于有关方面下令,必须把资产压成负资产,否则不利于重组。当时,账上还有1000多万元的现金,是兰药集团准备用来做技术改造的,还有价值近2000万的库存,由于重组而全部没有了。而公司正在用着的原料做报废,产品也做报废计算,最后评成负资产7700多万。
错综复杂的的财务状况、每况愈下的产品销售,令本身疑点重重的佛慈制药更添变数。看来,佛慈制药的上市还有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