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进
人生短暂,事业无限。功名、利禄、妻子儿女,待重叠见上帝的时候,一切化为乌有,唯有事业永存。因此,我主张在人生的征途上,天性不可抑。并且要把天性和事业融为一体。假若你酷爱文学,就去攻文学;假若你喜欢经营,就去经商;假若你迷上了工厂,就大可不必弃志从异。我的人生原则,就是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社会又需要的事。
1985年7月,当我走进古井酒厂之前,我面临着多种人生选择。那时我是毫州市经委的生产科长,可是我偏偏抓住了下厂的机遇,当上了古井酒厂的副厂长。两年后,我就任了厂长职位。其实,我的人生选择并不轻松,特别是当了厂长后,责任压力尤感沉重。老一代古井人已为古井贡酒夺了三届名酒金牌,守业是对我这个厂长的起码要求。但我仅仅是守住牌子,还只是一个平庸之辈。
1985年,名酒紧俏极了,抓好生产乃古井酒厂当务之急。我不习惯坐在办公室的安乐椅上打发时光,而常常在车间班组忙过白天又熬尽夜晚。有一句话是很对的: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干部下去不下去大不一样。沉下去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摸出经验,才能及时排除生产运行中的障碍。在生产管理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到班组建设,选配优秀的班组长,开展劳动竞赛,培养他们"团结创业,求真务实,进取奉献"的古井精神,使之成为能独立战斗的生产小团体。
古井酒厂的生产管理,也经历了一个日臻完善的过程。在近几年的企业内部承包中,古井酒厂推广了满负荷工作法。厂部对车间实行了"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工资与产量挂钩、与质量挂钩,鼓励车间班组多出酒,出好酒,激励工人满负荷工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车间班组一扫过去张口合口向上边要人的旧风气,谁也不愿意添人争丁。生产车间的冗员消除了,而产量和名酒得率地邓迅速提高。
现代化大生产必须遵循严格的工艺规程,生产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在古井贡酒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长期不为人重视的问题,明确提出古井酒厂的生产技术应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一方面总结传统经验,一方面坚持创新,探索"最佳生产周期法" 古井酒厂在继承与改革两个轮子下迅跑 。
将心换心
一个企业像一支军队,要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必须步调一致。而要步调一致,首先就要思想一致。然而在企业运行中,常常发生"撞车"现象。为什么会"撞车"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工人不了解厂长。我在毫州市经济主管部门工作多年,看到有些厂长整天辛辛苦苦,埋头苦干,却不能带动大家干。厂长孤军独闯,下面会出现两种情况,或闲得无聊,或手忙脚乱,还会牢骚满腹,怪话连篇。上怨下,下怨上,其实根源还在厂长自身。
根据我的经验,厂长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必须将心换心和广大职工风雨同舟。1987年我就任古井酒厂厂长一个月后,举行了一次厂长与职工的座谈会,与工人们开诚对话,不回避,不躲闪,毫不含糊地回答职工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坦诚的态度,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工人们踊跃发言,提出了乘车、洗澡、伙食、用人等20多个积存多年的问题。
第二天,我如今中层以上干部,商讨我在会上作出的许诺。古井酒厂距市区20公里,厂长上班坐小车,工人上班坐大车,工人提出乘车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对这个一直困扰着工人和厂长的问题,经过周全谋划,立即采取了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车辆,确定专人负责,把乘车班次由每天8班增加到18班,职工凭乘车证免费乘车。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一朝化解。
座谈会的第二天,餐厅门口贴出了招聘司务长的告示,凡有能力办好职工食堂者均可报名。然后从应聘的7人中反复考察比较选聘1人,工资上浮,享受副科级待遇,食堂面貌迅速改观。
座谈会的第四天,古井酒厂隆重举行大会,向参加首次夺取国家名酒金牌的29名老古井人,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章,并宣布他们以后在住房、子女就业等福利待遇上的优待政策。老工人的感情得到了尊重,新工人看到了自己的地位和价值。
一个一个积留问题得到解决,厂长和工人人心也紧紧联在了一起。厂长和职工的座谈会也从此成为一种制度。
最近四年,我和厂党委书记杨光远每年都发表新年文告,总结上一年的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公布新一年的方针和决策,使厂长的想法让大家一年"早知道"。工人们受到了尊重,主人翁的责任感大大增强,使全厂上下团结一致,共同拼搏。
用人之道
记得有位名人讲过一段颇有意味的话,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绝对斗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企业领导如何选人用人,也有一个选绵羊还是选狮子的问题。古井酒厂这几年之所以能蒸蒸日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选用人才。
在古井酒厂的车间里科室里,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贤能者上,平庸者让,无能者下。这样讲讲是容易的,真正做到并不简单。因为一般人并不喜欢凶猛的"狮子"。狮子的优点是有实力有能耐,缺点是人人望而生畏,不好驯服,不好驾驭。而绵羊从不对人构成威胁。我的观点却毫不含糊,坚持选狮驯狮。我曾反复宣传用人不求全的道理。包装车间是我厂的一个大车间,有职工700多人。700多人要能协调一致,能冲善打,就要求有一个称职的念领导。如果只凭职工举手投票,让得满票的人去管,很难把包装车间搞上去。我在包装车间物色人选时,有个叫甘绍玉的青年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其人能吃苦,二是这个人粗中有细,缺点是棱角分明,认为不对的天皇老子也敢顶。我提议让他当包装车间副主任,引起了领导班子歧议。当各种意见发表完了之后,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的棱角分明,既是一种缺点,也是一种优点。工厂不是学堂,工厂实际上也是战场,只能干而论道,不能坐而论道。甘绍玉就任包装车间领导后,这个车间的工作呼呼上去了。目前这位年轻人已走上我厂经营处长的岗位。
一个工厂就象一个小社会,情况复杂,管理也应当各个有别。1988年,古井酒厂成立了一个蒸糠车间,人员是从各个车间凑和的。一讲调人,各车间就把"刺头"和"包袱"朝外推,就这样组成了蒸糠车间的"杂牌军"。在28人的队伍中,蹲过拘留所的就有5人。让谁来当这个车间主任呢?当时,厂领导都感觉这支队伍难带,人才难选。我看中一个人叫周建华。当我把他的名字提到会议上时,会场上先是一片沉默,然而种种疑虑便端了出来。周建华号称"鬼不缠",调皮捣蛋全厂出名,领导管不了他,制度卡不住他,许多人对他无可奈何。但是这个人之所以难缠,是因为他有一定能耐。之所以不服管,是因为他有点自命不凡。他当了车间主任,有人就议论开了:"他要是能搞好,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但是事实恰恰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未被注意的财富。"他当上车间主任后,那帮"刺头"也曾多次捣蛋挑战,但是周建华脸一捋,甩出句话:"谁要和我过不去最好先到毫州市里打听打听,我周建华是不是好缠的……"果然这个车间在他领导下干得不错。当然,走上车间主任岗位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懂得了学习,懂得了研究领导艺术。
这几年,古井酒厂的确有一批人才成长起来。而人才的成长的确需要栽培。有一句名言说:人生的道路长又长,关键是要走好几步路。当厂长的在关键的几步路上应当尽职尽责。
车轮滚滚
古井酒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1962年参加全国第二届白酒评比会,就夺了中国名酒金牌,名列八大名酒第二位,居"茅台"之后。香港大公报曾这样称赞古井贡酒:"香纯如幽兰,色清如水晶,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种种赞语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古井贡酒的质量就到顶了呢?酿造技术就不要进步了呢?我的答案非常明确:停止的观点,不思进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古井酒厂揭开了白酒科研的序幕。
我首先推广了李天华操作法。李天华是一个年轻的酿酒工,也是爱动脑筋的有心人。当许许多多的酿酒工,望着天天打交道的窖泥熟视无睹的时候,李天华却开动了脑筋。酿酒需要窖泥,窖泥里蕴含着什么不解之谜呢?他苦思冥想,在又苦又累的工作中搞起了试验。日长天久,李天华果然发现窖泥学问不小,它不仅影响出酒率,而且影响酒的质量。由于实行了他的操作办法,在全厂所有酿酒班组中,他所在的班组崭露头角,产量全厂第一,名酒产出率全厂领先。领导曾把他调到一个又一个落后班组,很快这些班组一跃成为先进。我发现了李天华,及时帮助他总结出一整套操作法,逐步在全厂推广。如今,在全国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企业中,古井酒厂的出酒率和名酒产出率遥遥领先,这不能不归功于李天华操作法的功劳。
酿酒行业谁都知道,大曲酒的酿造传统工艺是老五甑操作法。古井酒厂建成二十多年一直沿袭这一工艺。可不可以改变呢?在我的推动下,科技人员进行了大胆试验。科研试验涉及到制曲、酿造、馏酒、勾兑等每一个环节。各个生产环节都绽开了科技进步之花。我们创造出古井贡酒最佳生产周期法,把古井酒厂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要唯实
在我担任"古井"副厂长期间,的确遇到过不少行政管理上的扯皮麻烦事。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假如需经两个科室去办,两个科室又分别请示两个分管厂长,这就常常会遇到互相推诿、扯皮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任厂长不久就进行了内部机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以生产为中心的质量保证体系;以经营为重点的资金保证体系;以古井精神为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改革的确有点别出心载,改革方案增加了一个领导层次,在科室、车间以上设置了"三部一室",即生产计划部、经营管理部、质量技术部和厂部办公室。与此同时,实行定岗定员,本着"精干、高效、多能"原则,裁减了40多名机关人员,其中26名下到车间。"三部一室"建立后,职责明确分工,权力相对集中,属于科室办的科室办了,属于部里办的部里办了,一般工作用不着厂长劳神了。也许有人说,下边都办了,还要厂长干啥?其实厂长们也不轻闲。厂长腾出精力去管一些大事,抓好工厂的发展方向、方针和决策。厂长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对下加强了监督指导。人们说:"过去是厂长干,大家看,干得不好齐埋怨;改革后则是大家干,厂长看,全厂上下都同汗。"厂长决定的事项、措施,得到了更好地实施。古井酒厂由中型企业升为大型企业后,古井的三部一室演变为五处一室。实践证明,机构改革不能简单地只唯上,而必须唯实。
风险决策
企业有红红火火的时候,也有没落衰败的时候。厂长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也有走麦城的时候。1988年7月28日,有关部门宣布名酒名酒全面放开价格。古井贡酒一夜之间身价百倍,被捧上了神坛。市场让的古井贡酒每斤卖到七八十元。一股抢购风席卷市场。这一年古井酒厂的效益推上了历史的峰巅,实现利税4025万元。在极为乐观的形势下,我看到了潜伏的危机。这么高的价,老百姓喝不起,集团消费也不会持久,今后古井酒厂向何处去?这年9月,当我在全厂干部会上大声疾呼危机即将来临的时候,在座的人一个个都睁圆了眼睛。难道风行市场的古井贡酒不罕卖不掉吗?然而,1988年的钟声刚刚响过,一场白酒大战便拉开了序幕。"茅台"亏损,"五粮液"亏损……买方市场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代了卖方市场。就连那一向受宠的"皇帝女"古井贡酒也无人问津了。熙熙攘攘的古井酒厂一下子变得门庭冷落车马稀了。
"古井"何以渡难关?我的脑子里滚动着一串大大的问号。1989年6月,我花了2天走访结束,推出了充满风险的一招:古井贡酒降度降价,屈尊下界,价格一下子落了60%,全省哗然,全国酿酒行业哗然,名酒厂为之震惊。然而此计一出,古井系列酒销路大开,曾为龙头产品的古井贡酒重又发挥龙头作用。正是依靠降度降价这一风险决策,工厂才奇迹般地渡过难关,当年产量、产值、销售、利润和上交税金5项指标同步增长,税利达到4075万元。古井酒厂首次进入按利排序的全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然而,当年我推出降度降价这一风险决策时,谁都替我捏一把汗,说我可着肚子长个胆。实质上,这几年古井酒厂一直是在风险战略下击浪进!
市场就是战场
市场是什么?许多人弄不清,更有些人熟视无睹。从市场的险风恶浪中冲过来的古井,算对市场有了一些了解。市场就是战场,竞争就是拼搏。要打赢市场之战,不能消极应付,而应积极引导;不能只有硬攻,而且要有迂回;不仅有正面冲刺,而且善于侧背包抄。
企业如何适应市场,是一个必须认真经常研究的课题,也是我这个厂长几年来苦思冥想的题目。古井人密切注视着市场变化,不断变着法儿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目前已形成了高低中档并进,3个基型、20多个品种、40多个规格的系列产品,可以适应各地各个消费阶层的需求。当1989年白酒大战席卷全国的时候,古井贡酒曾一度失去了龙头作用,稍后新的龙头产品随之应运而生,谁能想象得出发挥龙头产品作用的竟是一种低档勾兑白酒--一块六一斤的古井佳酿。
在市场风浪中滚爬摸打,决不能停留在被动境地中,必须迎着消费潮流而上,领先市场,引导市场。工厂的经营班子,必须对自己的市场有充分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市场的覆盖率,而且要了解市场的店有率。这种了解要细到每一种产品,每一个具体地点。销售科不能停留在"客房要什么货,我就给什么货;厂里有什么货,我就卖什么货"的层次上,而应依据对各地市场的深刻了解,指导客户进货,刺激销售,引导销售,保持本厂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和饥渴度。接近饱和度的产品要控制少售,达到饱和度的产品要说服客户不购。消费者不了解的适销对路产品,要说服客户去购。这些原则运用得科学合理,产品就能在市场上保持良好的销售状态。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有一次,我厂的一位竞争对手在某地要召开一次供货会,因为那地方也是我们的主销区,我便在一个星期内向那个地方发去了成百上千吨酒,把那里大大小小的糖酒公司的仓库里统统装满古井酒,使对手失去了吞进能力,结果他们的定货会开得很失败。我有这种观点,客户既然是企业的根,在与对手竞争中宁可让利于客户也决不能拔根离土。
我的经营之道 何为第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古井也提出了"以质求生存"的口号。但是决定企业生死悠关的因素仅仅是质量吗?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必须改变,代之而起的是好酒也要巧叫卖。基于这种认识,当我预感到1989年的古井酒厂面临危机时,就果断提出了这一年是"古井"的销售年。全厂的一切工作以销售为中心,服从于销售,让路于销售。
古井酒厂打了一场精采的阵地战。在以古井镇为圆心,以500公里为半径的地域内,我们精心组织实施,发动了强大的经营攻势。我们之所以划出这么一个销售圈,道理就是古井酒在这一地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影响,消费者易于接受,运输相对方便。我们把销售人员进行了一番合理调整。过去是"粗人"搞销售,调整后的销售队伍增加了"细人"。在50多名销售人员中,有40多名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形成了合理化的人员结构。最近两年,我们每年开初都举办销售人员培训班,切磋销售技能。外勤销售人员各把一块,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大了古井酒的市场流量。
我们坚持"内攻质量,外修信誉"的方针,不做一锤子买卖。比如说1989年古井贡酒降度降价,原先商业库存的高度古井贡酒不得不降价出售,因此商业单位蒙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对此,古井酒厂主动向客户提出以售补亏的办法。这年底,古井酒厂把商界朋友请到古井宾馆,让他们自报损失,我厂从以后的商业进货中实行优惠价格给予弥补。为了消除他们误以为这是厂方降价抛售的担心,我向商界朋友宣布:古井贡酒从今以后实行保值销售。如因厂方价格下跌,我厂弥补商户的经济损失。在服务态度、服务方式上,古井酒厂显示出特有的灵活,特有的热情。
近年来,我反复琢磨在企业经营中,究竟是质量第一,还是销售第一呢?我的结论是质量是第一,销售服务同样是第一。厂长不仅要在生产上显示身手,而且在销量上必须展示才华。顾客买什么,不买什么,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你的酒只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布满大街小巷,销售机遇就会大大增加。倘若摆不上柜台,你的酒再好也无法和顾客见面。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似乎是太难了,因为中国之大,市场之广,即使你的企业人员再多,也无力做到产品遍布全国。立足于这一认识,我悟出一条经营要诀:必须紧紧依靠庞大的商业网点,抓住大大小小的糖酒公司不放。而要抓住他们,就要优质服务。销售越是困难,服务越要有真功夫。所以在1989年白酒大战中,古井酒厂的销售人员全都撒到各个销售网点上去了,连科长处长也不例外,厂长们也分头上阵了。大家纷纷出去干什么?找市场。凡是古井酒厂的客户,我们普遍拜访一遍。拜访是精心安排的,就拿我这个厂长来说,不仅去拜访二级公司,还去拜访县级公司,不仅去拜访经理,还去拜访批发员、保管员。别光认为只有商业经理才重要,那些批发员、保管员也挺重要。他们的嘴巴就是广告,直的作用可大着呢!说你的酒好你就好,说你的酒不好你就难卖了。我去和他们交谈、合影、聚会,相互的感情大不一样了。爱屋及乌,我们的酒自然也好卖了。
企业要走自己的路
人有人的个性,企业也有企业的个性。人生之路有多种选择,企业之路同样存在多种选择。作为古井酒厂的厂长,我要带领2000多名职工创建古井大业,就必须对古井酒厂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做出选择。
我权衡了多方面的因素,看到"古井"在全国名酒厂中还是"小兄弟"。"古井"的名气既难超"茅台",也难超"五粮液"。既然名气难超,价格就不能过高。另外,要在经济实力上赶超"茅台"、"五粮液",就必须走量大之路。量大需要市场,因此必须质优,让广大消费者爱不释手。因此,古井之路,简言之就是质优、量大、价廉。
几年来,我厂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产量由4年前的六七千吨,扩大到1991年的3万吨。我们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名酒产出率、提高出酒率上,取得了卓着的成效。古井酒厂的利税水平因而迅速增长,1985年仅有几百万元,1991年达到9334万元,销售额达到2.7亿。在阵阵赞扬声中,我们并没有陶醉。我们还需要努力,沿着既定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