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就穿鞋。可见鞋消费市场之大!可是,市场愈大,生产厂家愈多,竞争便愈激烈,愈残酷。
10年间,全国220家国有大中型制鞋企业,已有100多家倒闭了。剩下的百余家,目前又有半数左右微利或亏损。 "鞋越来越难做了!"就连世界上一些赫赫有名的大鞋厂也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哀叹。1992年,仅韩国就有10家大鞋厂相继宣布破产!可是,青岛双星集团就靠做鞋发了家。
10年前,他们年产800万双鞋,到了年底竟还有200万双积压在仓库里。现在年产能力扩大到4500万双,全都现产现销,无一积压。10年前,他们的产品只局限在国内几个省市销售。现在产品不仅覆盖了大江南北30多个省市,还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产品占70%以上。
10年间,双星集团公司固定资产由1100万元猛增到4.2亿元。由一个作坊式的手工企业发展成拥有4500多台套国际先进设备、120多个成员单位组成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双星"奇迹的奥秘何在?
一 在与"双星"的竞争中,一些制鞋厂最感"头痛"的是:"双星"产品的新潮和多样。
制鞋企业开发一个新产品,一般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而"双星"平均3天就推出一个新款式的产品。今天电视里看到撒切尔夫人的鞋很漂亮,明天在"双星"就有"撒切尔夫人鞋"问世;动画片《蓝精灵》风靡时,大批"蓝精灵鞋"从"双星"出厂;社会上流行"霹雳舞","双星"人马上推出"霹雳鞋"…… 在产品的价格上,"双星"鞋也占有绝对优势。在同样的价位上,许多厂家不敢接的生产,"双星"敢接;在同品质的产品上,许多厂家不敢出手的价位,"双星"敢卖。韩国一位制鞋老板非6美元一双不干的鞋,"双星"3美元接手就挣钱。这位老板喟然长叹:"我们已不是双星的对手了!" "双星"创造的投入--产出一条龙管理法,解决了世界制鞋行业至今尚未解决的"定置管理",做到了在整个复杂的工艺流程中能自始至终地控制住物耗、能耗、质量和产量,使成本从同行业最低水平上不断下降。
二 "大市场战略"既是"双星"的一个口号,也是他们走向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1984年"双星"刚下"海"时,曾一度认为:企业走向市场就是产品自销。因此,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销售上。抽调精兵强将,把原来只有4人的销售科扩展到拥有400多人的销售公司,在北京、深圳、武汉等26个大城市设立了销售分公司,在全国各地建立1000多个销售网点或专柜,实现了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全面覆盖。 然而,产品自销,并没使"双星"走出困境。
为啥?30年一贯制的"解放鞋"越来越不受市场欢迎了。 他们决定开发新产品。谁知,从决策、设计、制样到投产,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婴儿"尚未降生就"胎死"在已经变化了的市场"腹中"。 原因追起来,互相推诿,就是没有哪个部门、哪个人承担责任。 这件事使公司总经理汪海痛感到:企业要走向市场,光外抓销售不行,还要内改管理模式,转机制,实行市场化管理。于是,他们提出了"两个市场同步建"的口号。
"两个市场同步建",使"双星"实现了在管理模式、管理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12个方面的"破"与"立"。 一个"高速度、高效率、高效益"的市场化管理体系形成了。过去,设计人员几个月甚至成年设计不出一个新样品,现在有人一天就能设计出2个;过去,样品设计出来送货到门,生产部门都不愿意接,现在生产部门盯着设计人员要;过去,样品投产后,工人不管质量好坏,现在,不仅"狠抓质量不放松,而且拼了命的干!
"美国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来"双星"参观后,翘着大拇指赞叹道:"在这里工作的,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好的制鞋人。" 究其变化的原因,就是市场化的管理,把每个人的贡献与索取捆到市场上。产品在市场好销赚钱,每个人按贡献大小多分多得。反之,则少分少得,甚至不分不得。
"两个市场同步建",使"双星"赢得了速度和效率,也赢得了产品和物美价廉。近5年,"双星"在市场中迅速崛起。公司的产值、利润、出口创汇年均递增幅度分别在32%、45%和80%以上。在全国同行业考核的17项经济指标中,双星边疆10年获总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