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农民工想学到更多技能,一边是很多的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重复,这个“结”怎么解开?
昨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把关注目光锁定在这一话题上,而这个话题的采访还与一篇全国重点提案有关——《关于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提案》。
该提案在调研时,东莞是重要一站,调研组十分推崇东莞的做法:不搞一刀切,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秘书长黄小同,以及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就农民工培训话题接受了央视采访。
东莞式培训获得高度肯定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国内主流媒体无一例外地把目光投向了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这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庞大生力军,他们是否获得了较好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2009年6月下旬,全国政协提案委调研组一行23人赴四川、广东调研,作为调研组成员,黄小同发现,很多农民工培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农民工文化程度不同,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二是重复培训,多头管理现象比较严峻。
看到这一现象,黄小同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东莞有针对性而不搞一刀切的培训模式则让他有些兴奋。
当时参与调研的有关人员向记者表示,广东是劳务输入大省,东莞是制造业名城,选择拥有600万外来工的东莞,具有标本意义。
黄小同认为,东莞的经验就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技能培训,包括电子、机械、家具、服装、玩具、餐饮及服务业等,不仅有从低到高的技能转型,而且还包括转变工种、转变行业的培训。
更让他“意外”的是,东莞对农民工培训还有激励机制,这样就真正给广大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仅为农民工的自主创业打下了基础,也为新农村的建设培养了力量,“在东莞调研期间我们深受启发”。
含东莞经验提案获总理批示
回京后,调研组撰写了《关于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提案》,东莞如何加大力度培训农民工的一些做法被写到提案上。该提案后来被选为全国重点提案,并获温家宝总理批示。
今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第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下发,该指导意见认为,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是当前国务院工作重点。并就进一步指导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提出制定培训规划、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建立规范的培训资金管理制度等指导意见。
“我感觉到,政府听取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接受央视采访时,黄小同兴奋地说。
虽然东莞对农民工的培训早已名声在外,但并没有停步。李毓全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他们在视察中,对我们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对我们工作有很大促进。下来如何抓好农民工培训,我们从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完善政策、创新实施、讲求实效五个方面做了比较大的改进。”
四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近200万人次
东莞日报:您好,李市长,全国政协委员黄小同的《关于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提案》引起了国务院和中央媒体的关注。该提案提到,东莞在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取得很大成效,请简单介绍下东莞在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
李毓全:东莞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在全国政协调研组来莞之前我们已有一套完整的规划。
东莞从2006年起,市财政就每年拿出10亿元来实施“创业东莞”工程。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包括对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实施“新莞人”培训工程。
2006~2009年,东莞已为近2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等多种服务,共拨付各类资助性补贴4.9亿元。 “新莞人培训”工程核拨资助性培训补贴4100多万元,组织新莞人技能提升培训30万人次,岗前培训70多万人次。在资助性技能培训的带动下,2006年以来,全市完成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发证35.8万人次。
增强了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东莞日报:您觉得东莞为什么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上能吸引这么多目光?
李毓全:我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东莞通过推进农民工培训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有效促进了农民工的技能提升,有效强化了企业培训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全市的生产水平。
农民工通过参加培训,提高了生产技能,许多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效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推动了经济的平稳发展。政府财政资助大幅减轻了企业的培训负担,培训的项目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加强员工培训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员工技能的提升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增强了企业加强技术更新改造的积极性。2009年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了1.5倍,人均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10%。而通过培训,也增强了对广大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经过广大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东莞在金融危机中保障了经济的平稳发展,呈现出企稳向好的积极态势,而且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见成效。
农民工培训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东莞日报: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上,政府主要做了什么工作?
李毓全:东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着力强化组织领导,推动了工作开展。
2006年,市委专门成立了“创业东莞”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包括27个单位,市政府又成立了17个部门组成的就业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统筹城乡就业的部门分工责任制和工作协调会议制度。为落实资金保障,东莞建立了以市财政投入为主,这市、镇两级财政分别负责的资金筹措机制。“十一五”期间,市、镇两级财政分别建立专项资金,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资金全部纳入到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政府还着力建立健全技能培训鼓励政策,鼓励户籍与非户籍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鼓励省内对口帮扶地市开展技能培训合作,对省内对口帮扶地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输出技能培训的,给予培训经费补贴。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搞技能培训
东莞日报:黄小同委员的提案认为,“东莞培训工作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强,不是一般的学习培训,而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技能培训”,这句话如何理解?
李毓全:东莞的培训一直强调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比如说,东莞会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和市场需求确立了计算机、服装、数控加工、模具、汽车、家具、电子商务等一批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同时,在师资、设备、招生、经费、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办学水平。
目前,我市职业学校已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近10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近20个,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
职业教育计划投入33亿元
东莞日报:职业教育无疑是东莞培训新方向,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现状如何?未来发展路径会怎样走向?
李毓全:东莞是制造大市,拥有大量的制造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一直以来,我市依托雄厚的制造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新生劳动力素质,尽量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各类职校(技校)39所,每年为企业输送了近2万名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我们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计划投入33亿元,建设覆盖全市的职业教育网络构建完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也正在规划建设东莞职教城,打造全市技能人才培养的龙头基地。这个项目预计投资20亿元,计划用地1300亩,建设规模43万平方米,包括东莞市技师学院、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东莞理工学校新校区,及图书馆等公共配置区域共四个部分。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5万人的办学规模,年均完成培训、实训量3万多人次,高技能人才培训占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