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呀盼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东方风来了。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珠江三角洲,每年的春天都来得特别早。当北国还是万里冰封的时候,这里的小草却舒展着身躯从泥土地钻出来尽情享受春天带来的芬芳;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鱼塘,在徐徐春风的吻啜下,不时坦露着舒心的笑脸;
而那充满生机的工厂企业,分布在一马平川的珠江冲积平原上,给这一片南国大地平添了一份秀色。
猴年早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在全国上下又一次掀起稿活动经济的浪潮,各行各业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像迎春的桃花、梅花、红棉花,竞相开放。
邓小平南巡的东风刚刚吹过,人们便惊奇地发现,在珠江三角洲星罗棋布的企业中,有一颗特别引人注目的企业是珠。她,就是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美的"这个明星企业,座落在珠江三角洲腹部,广珠公路边的"美的工业城"里。
可是,谁能想象得出,"美的"在25年前还是顺德北镇25名街道居民每人出资50元钱办起来的无名小作坊,如今竟是拥有3家合资企业、4家贸易公司、1家房产公司和1家专业研究所的大型股份制集团企业,具有年产450万台系列风扇、单班年产50万台系列空调、150万台小家电和100万只微电机的生产能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的"以平均年递增70%的增长速度,1992年产值销售达到6.5亿元,创税利8000万元,创汇2700万美元,上缴国家税收2300万元。
"美的"的高速发展,是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而走出了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壮大的"美的之路"。
一
12个春秋,对于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是那么短暂的一瞬,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却是那么珍贵。
1968年,也就是"文革"还在轰轰烈烈的时候,顺德北镇25名街道居民为了谋求生活出路,每人出资50元,悄然办起了一间塑料五金加工小作坊 。竹木沥青纸搭成的厂房,手工操作的简单机械,回收的尼龙纸、塑料布,这便是当年"美的"人的所有家当。从生产加工小小的塑料瓶盖开始,"美的"创业者们便开始闯进市场经济的大门,在无情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奋臂搏击。当时,这个小作坊的领头人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虽然他们生产的塑料瓶盖质优价廉,很受生产厂家的欢迎,但这位年轻人却不甘心长期小打小闹。一次当他得知汽车拖挂车必须安装刹车阀才能上路的信息后,便决定为广东省汽车运输公司配套生产汽车挂车刹车阀。经过几年的市场风浪,他们生产的汽车挂车刹车阀很快便占领了国内半壁江山,获得了令人羡慕的经济效益。然而,很快又有几十家厂家生产汽车刹车阀。竞争,时时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发出挑战。
那时,正是人们热衷于拉帮结派,防"左"反右的时代,但这个年轻人为谋求新的发展机会,却埋头往广州有关单位跑,寻找生产任务。经过一番奔波,终于与广州一家颇有名气的风扇厂家达成生产加工电风扇零配件的协议。
然而,生产加工零配件,始终还是个"配角"。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这对于"美的"创业人来说,毕竟还是权宜之计。只有自己客观存在出一条路,拿出自己制造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经过反复酝酿,他们决定自立门户,自创品牌,拿出自己生产的电风扇来。
1980年底,"美的"人凭着自己多年的智慧积累和一双双勤劳的手,终于敲打出第一台金属风扇。从此,"美的"人拥有了自己新的天地。
成功的喜悦令人欣慰。但"美的"人并没有高兴得太早。他们深知虽然拿出了自己的产品,但还得经受市场的检验,还得通过上市的选择,只有质优价廉,造型新潮,才会深受消费者欢迎。
正当年轻的领头雁带领伙伴们为创自己的品牌而努力的时候,生产电风扇的厂家竟又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时间各种牌号的电风扇如潮水般涌入市场,爆发了一场空前的"风扇大战"。
产品卖不出去,就实现不了价值。企业就会面临停产倒闭的危险。作为带领伙计们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领头人、厂长何享健深明这个简单的道理。"风扇大战"带来的信息,正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给家电制造业带来生机,家用电器时代已经来临。他认真分析对比市场上各种风扇的价格、造型、功能及成本等,看到只要真正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来,是一样可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于是,何享健为实现独创品牌的目标,又带领伙计们开始了一场质量攻关战。
要揽瓷器活,先得有金刚钻。要把产品质量搞上去,一定要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何享健果敢地向银地贷款100万元引进先进设备,带领职工们日夜奋战,一项项技术难题攻下了,一台台质优价廉的"美的"牌电风扇,从此不断进入千家万户,企业生产规模也得到发展壮大。到1982年底,"美的"电风扇以其独特的品牌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成为远近闻名的"杂牌王",并被评为当时极为稀罕的省优部优 产品。
精明的企业家是永远不会满足现状的。何享健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个产品今天是"皇帝女",明天就有可能被打入"冷宫",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市场新产品,才能稳操市场胜券。于是,在"美的"牌风扇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后,他们又着手研制各种款式新颖、价廉物美的新产品,先后推出了壁扇、鸿运扇、排气扇、豪华型落地扇等10多个系列产品,产量产值每年成倍增长,到1985年不到5年的时间里,年产量增长了10倍。
美的风扇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生产的道路。
二
人类每天都在创造历史。
历史也同样缔造一代一代新人。
1985年,"美的"又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当年便率先向市场推出全塑型彩虹系列电风扇,以造型美观、噪音低、重量轻、性能稳定、价格便宜等特点,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1986年,"美的"对国内电风扇生产能力总量、实际生产量、销售量、潜在市场容量、工作库存、商业库存等因素作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对于开发国际市场也作了较详尽的论证,并从质量、款式、成本、价格等方面分析了"美的"进军国际市场的条件和"走出国门争天下"的营销策略。于是,他们在继续开拓国内市场,保持稳定的国内市场占有量的同时,着手开辟国际市场,并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开发出口产品,先后获得美国UL、德国GS、英国BS、加拿大CSA等国家的标准认证。1987年"美的"实现了批量出口,从此走上了外向型出口创汇的道路。
1988年,国家开始对经济秩序、经济环境实行治理整顿,紧缩银根,当国内许多同类生产厂家由于市场疲软而开工不足、效益下降的时候,"美的"由于早就掌握了国内风扇市场情况和预测了其趋势,及早实现营销外向型道路的战略转移,实现了70%的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占领了北美洲、欧洲、东南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1988年和1989年,国内风扇积压近1000万台而严重滞销,但"美的"风扇却通过香港的国际海陆联运,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到1991年,"美的"产品已畅销世界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为国家创汇8000多万美元,荣获广东省最佳出口创汇飞龙奖,连续4年保持全国台、地扇出口之冠。
市场如战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来提高"美的"在市场竞争中的战斗力,掌握主动权,走外引内联的发展道路的观念,逐渐在"美的"决策层中达成共识。他们认为,"船大好冲浪,大洋亦敢闯。"企业只有组成"联合舰队",发挥整体效能,才能充分体现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度,同时又利于集团下属企业发挥经营自主权,同样能发挥"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企业结构单一、产品品种单一、其潜在的市场风险就大,只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开发多种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因此,他们下决心在保持年产350万台系列风扇的同时,又先后开发了暖气机、加湿器、蒸发器等家电产品,改变了过去只有风扇生产的产品架构。与此同时,"美的"又瞄准市场潜力极大的空调市场,及时投入3亿元兴建规模庞大的"美的工业城"第一期冷气机工程,从而使"美的"产品增加了又一支柱产业。
"美的"从单一生产电风扇开始,经过10年艰苦努力,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企业集团,并实现了多元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综合性发展的战略决策。
"美的"人那种超前意识、开放思维及创业精神,为"美的"腾飞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中国学术界多年来争议不休最终得以肯定的结论。"美的"早在初具生产规模的时候就得以检验并尝到了甜头。他们知道企业要上规模、产品要上档次,不依靠科技进步是不可能实现腾飞的。只有应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及先进的管理制度,不能实现质的飞跃。
早在1983年,"美的"就引进了日本等国的先进设备12台套,并对引进的高速冲床进行技术改造,使由原来定额25秒冲制一个电机铁芯降至2秒完成,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每班可增产124个电机芯。
优化产品设计,简化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是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1986年,"美的"运用科技进步成果,在工艺领域里实行大胆改革,成功地生产出全塑型影虹系列风扇,不但比金属扇减轻了9公斤的重量,成本也降了25%,如第二代电机采用薄钢板冲制机壳、齿轮采用塑料成型,比原采用铸铝工艺每台降低成本4.8元。1989年,"美的"又运用价值工程,设计研制出第三代电机,使铁芯厚度由原来的28毫米逐步减至16毫米,工艺流程也由原来的12道工序减至8道工序,原由手工操作铁芯迭铆和手工绕制线圈的工艺全部改造成一次性完成,从而第三代电机成本下降6元。运用先进技术革新工艺流程,使"美的"仅电机一项,一年便增加效益1800万元,科技进步的运用,为"美的"带来了可喜的效益。
进入90年代,"美的"看好前景广阔的空调市场,立足"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先后从日本、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引进具有9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的板金件冲压生产线、粉末静电喷涂生产线、热交换器生产线、电机生产线、注塑生产线以及窗式、分体式、柜式三大系列空调机总装生产线,并配备了德国莱宝公司的氟质谱检漏仪和高精度的抽真空检测等设备,建成了国内较大生产规模、自配能力最强、系列产品较齐全的房间空调器生产基地,配备了每半分钟生产1台窗式空调、每一分钟生产1台分体空调、每五分钟生产1台柜式空调的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线。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硬件",为"美的"高速发展铺下了坚硬的基石。
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而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不能发挥集团优势和整体效能的。"美的"领头人深谙这个道理。
曾经有人把现代化管理比作是第五个现代化,并断言:如果没有第五个现代化,"四化"也只是一句空话。应该说这种廉洁是不难理喻的。且看看"美的"在早些时候制定的发展总目标,关于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吧:整个集团公司全国实行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并将引用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加以强化管理,达到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其中组织结构方面,按照精简、灵活、高效的标准,减少管理层次,明确管理目标的直线职能制,实行厂长负责制、分权分级管理,既保证集团公司对全局的控制,又给下属企业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管理人员素质方面,中层以上干部要了解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全员知识结构中应拥有600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适应企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在管理手段的方法方面,以电脑辅助管理的运用和标准化、目标化的管理;在产品质量方面,要达到省优部优银质奖,并实现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在企业档次方面,力争早日实现国家一级企业……
其实,上述管理目标,"美的"将成为集团军的进程中早已达到或即将完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宏伟目标是"美的"人引以为自豪的因素吧。
"美的"人视为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对人才的热切追求了。"美的"人提出了人才是企业永远的财富;"宁愿舒弃几百万元生意不做,也不愿放弃一个对企业有贡献、肯出力的有用人才"的响亮口号,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除西藏、台湾外,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5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纷纷投身"美的"事业,共同开创"美的"未来。"美的"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美的"仅用在科技进步奖这个项目上花费已达500万元。
在"美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住房、工资、福利等方面,处处都体现出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分量,总经理或厂长们出国考察,少不了业务骨干一同前往,在引进技术设备方面,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为提高全员劳动素质,公司还规定每年选派潜质较好的员工,分期分批到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进修深造,或选派出国培训、考察,让他们领略世界先进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及管理手段,掌握现代化大生产的操作本领。如今在"美的",员工出国已不是新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美的"在技术设备、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2年,"美的"实现产销2700万美元,1993年上半年,又以半年胜1992年全年的业绩,写下了"美的"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美的"的高速发展,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美的"并没有满足现状,他们计划在今年实现产值销售超10亿元的基础上,提前一年实现总产值达20亿元、税利2.5亿元、创汇8000万美元的"八五"计划目标,进一步发展成为多元化、国际化、综合性的跨国公司。
四
"东方不亮西方亮,走出国门争市场"。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美的"集团总经理何享健如是说。
"美的"人从企业逐渐走上规模生产开始,便已有走外向型发展的打算。他们认为,企业只有向生产经营多元化、规模经济发展,向高科技、高创汇、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是说变就变,还得看"火候"、看机遇。
邓小平南巡时大声疾呼:中国不能再等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巨人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讲了关键的话,把机遇问题郑重其事的提到国人面前。
机遇是稍纵即逝的,也是人人均等的。问题是看人们是否会把握机遇、运用机遇、驾驭机遇,"美的"集团紧紧抓住邓公南巡的又一次机遇,立即着手组建企业集团。并率先在广东乡镇企业中进行股份制规范化改造。1992年8月,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到"美的"视察时,欣然挥毫为其题写了公司名称。
目前,"美的"集团已建成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拥有年产50万台空调,自配能力最强的"美的工业城"首期冷气机工程,而即将交付使用的第二期工程,包括骨干企业风扇厂的搬迁,模具厂、家电厂的就绪及其它配套项目的完成,又将为"美的"带来3亿元的年产值。
"美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总经理何享健说"'八五'规划20亿元的年产值,只是近期的发展目标,而把'美的'建成国际化的跨国公司,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美的"在不断开拓制造业的同时,又不失时机的向房地产、金融证券及商贸领域等第三产业进军,还建立了省级空调节能技术研究所,跨行业的综合经营,又将为"美的"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993年5月,"美的"集团与日本东芝达成合作生产高品质电脑遥控型的窗式、分体式空调的协议。这一决定,对于加快美的空调新产品的开始,缩小与先进国家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提高美的空调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迎接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与外国名牌产品的挑战,无疑将给"美的"腾飞插上一双搏击长空的金翅膀。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将是"复关"后的自然规律。作为多年在国内外市场上饱 经风霜雨雪、羽翼渐丰、已有雄厚实力的"美的"集团,亦不敢轻视这些问题。其实,他们早已未雨绸缪,满怀信心迎"复关"。"美的"壮志凌云迎"复关",是有充足把握的。外向型的企业发展战略,使美的风扇和美的空调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牌,在国际国内已有广阔的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声誉,可以说已掌握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入门券",并且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能很快适应"返关"后外国产品涌入所面临的挑战,此其一;"美的"集团立足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已拥有世界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是生产一流产品较有市场竞争能力的"硬件",此其二;第三,已拥有一大批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不可少的"软件";第四是该集团已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充足的原材料等优势;第五是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的优质产品及升级换代产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名牌风格;第六,在国内建立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售后服务网络。这是国外产品无法比拟的。虽然面临"返关"会迎接许多挑战,但"美的"总经理却认为,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既有挑战,亦有机遇。只要我们充分分析"返关"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及早制定应变措施,扬长避知一,以变应变迎接挑战,"返关"也将意味着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同样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五
"美的"集团白手起家,从小作坊到现代化工业城,从"游击队"到"正规军"、"集团军",以"一把扇"打开局面,以"一台机"(冷气机)充满生机,进而发展"多机"(小家电)生产房地产开发,逐步发展成为年产可达450万台风扇、50万台空调、150万台小家电及100万只微电机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珠江三角洲群星辉耀的企业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明星企业。"美的"的高速发展,也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许多成功经验。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人才永远看作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领先科技进步,促进企业腾飞;
--高起点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
--规模出效益,产品上档次,经营走外向;
--企业的一切行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何享健总经理说:"我们能有今天,离不开上级的扶持,离不开部门的支持,离不开我们的坚持。"
是的,"美的"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走出了一条既有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道路,又有"美的"特色的"美的之路"。"美的"成功,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