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总裁:
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的长处,用人之长,并给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此所谓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
"我认为,海尔集团的模式不应是一列火车,加挂的车厢越多、车头的负担越重;而应是一支联合舰队,每一支舰都有一定的战斗力,而整体又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也是系统论的精神"。
"你这样拼命干,信念到底是什么?"张瑞敏回答:"孙中山先生说过,‘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我信奉这句话。"
《海尔是海》
海尔应像海。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淼、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
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
而大海最被人类称道的是年复一年默默地做着无尽的奉献,袒露无私的胸怀。正因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求索取,其自身也得到了永恒的存在。这种存在又为海中的一切提供了生生不息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海尔应像海。因为海尔确立了海一样宏伟的目标,就应敞开海一样的胸怀,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之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海尔人都应是能者,而不应有冗者、庸者。因为,海尔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支撑和保证。
要把所有的海尔人凝聚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海一样的力量,这就要靠一种精神,一种我们一贯倡导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同心干,不分你我;比贡献,不唯文凭。把许许多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能都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和可能,那么海尔巨浪就能冲过一切障碍,滚滚向前!
我们还应像大海,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瑞敏谈企业家三境界
素质和魅力
张瑞敏,一个喜欢哲学的企业家,一个读了不少书的学者。问及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的回答是"不断提高素质"。
1984年,张瑞敏来到一个亏损额147万、几乎一半人想调走的工厂。转过几年,发生了一个故事:76台"瑞雪"牌冰箱经检验不合格,张瑞敏命令直接责任者自己动手砸毁了这批冰箱。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干部汇报工作时如果用了"一切正常"4个字,就被看做不合格,因为他缺乏发现问题、发现矛盾的素质,不能把有可能发生的事故事先处理掉。
"我要求科研人员把国际上最好的产品摆在眼前天天看,对照自己就会发现满眼都是问题。"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正是这种不断向最高水平靠拢的努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张瑞敏本人的素质,而企业的素质,正是企业家本身素质的外化。
1990年,东京秋风正劲,"第6次中日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在这儿举行。日本的企业管理,连欧美发达国家都不得不叹服,所以在这种会上,中国人仿佛就该只带着耳朵来。但轮到张瑞敏发言,他的关于"管理"的一些突破性思考与实践,使日本同行们耳目一新。
有一家国际着名的企业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选择范围很广,选择标准很严,从国内60多家企业中层层汰选下来,仅剩下广东、上海和青岛的琴岛海尔集团三家。最后的决心下在哪儿?外商内部意见形成两派,一派是"亲青岛派",一派是"亲广东沿海派"。后来一个偶然也不偶然的事故发生了:考察专家在"琴岛海尔"的流水线旁边发现了一个备用模具。他用手摸了一把,举起来看看,一尘不染。下面的故事不用说了,这只没有沾上灰的手拿起了签字的笔。
仅仅就是素质的魅力吗?如果素质没有更高层次的东西统帅,会不会旁逸斜出呢?那种更高层次的东西是什么?应该是人格。
造就完美的人格
人格的伟大在于给予而不在索取。张瑞敏是极富同情心的人,是个有"人味"的人。但这种"人味"不表现在低层次的嘘寒问暖、婆婆妈妈的小恩小惠上。
"‘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人’。我认为人人是人才,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的长处,用人之长,并给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此所谓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这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者的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格化管理。
总装车间年青女工王俊成,因患绝症而即将辞世。在弥留之际,她向家人留下一条遗嘱,请装运遗体前往火葬场的车经过厂门口时停一下,让她再最后看一眼自己心爱的工厂,让她的心魂再一次依傍着厂里的领导和同事!
也许,一种卑下的人格,一种把人当做机器或是机器附件的管理方式,也能创造高额利润,但绝对创造不出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群体!
人格,很多时候是附着在国格上的。
"1984年,我为了技术合作到德国去。当天晚上,正是他们的一节日,放焰火。陪同我的德国老板指着焰火说:‘这是从你们国家进口的。'他没有伤害我的意思,我的心却在流血。在德国的超级市场里,见不到‘中国制造'的产品,难道我们就永远只靠祖宗的四大发明混日子吗?"
8年之后,"琴岛海尔"冰箱已被它老师的国家所接受,堂而皇之地摆在德国的超级市场里。1992年11月,张瑞敏到欧洲一个国家考察,在参观了驰名世界的一家工厂后,那个工厂的经理对张瑞敏说,他们准备在1994年申请通过国际品质保证的最高标准ISO9000系列认证。张瑞敏淡淡一笑说:"我们1993年已经通过了。"从对方吃惊的目光中,张瑞敏读到了自己的人格,也读到了国格。
胆识兼备
建厂初期,张瑞敏就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一个观点:"起步虽晚,起点要高。"起步晚,已经落后。起点高,需要更大的投入,敢吗?从一开始,创名牌意识就是张瑞敏紧抓不放,努力向员工灌输的思想。他从起步晚的劣势中看到了起点高的有利条件,清醒地给企业指出了一条优生之路。就是这创名牌意识,创出了中国家电唯一驰名商标,创出了国际十次中标,创出了名震海内外的"琴岛海尔"。
1989年,中国家电行业遭受到一次学生打击,进入家电市场可怕的"瓶颈期","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冰箱涨价了,涨了10%,幅度不算小,这在当时是一条爆炸性新闻。决定涨价前我一夜没睡。市场是变幻莫测的,消费心理的准确脉搏很难把握。当然,事前我们做过大量的分析,决心下得比较谨慎。看起来,我们的决策还是被消费者接受了"。显然,消费者接受的是产品的高质量,因此,产品仍然供不应求。
1991年12月20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下,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核心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为紧密层,组建起了琴岛海尔集团。兼并后会出现种种弊端,甚至会失败,这种教训屡见不鲜。有人劝他,有人咒他,说他是"找罪受、下地狱"。他听后淡淡一笑:"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两个大厂几乎立即起死回生;因为集团给它们从技术、资金,特别是管理上输进了大量血液。1992年两厂分别创下历史最佳纪录。
1993年,张瑞敏带领五千多名员工挥师东进,第一个进驻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创建他们宏伟的"琴岛海尔工业园"。海尔工业园将集科、工、贸于一体。同时,该府团又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客商在海尔工业园合作共建一批项目。高大的脚手架矗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个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一个中国的松下集团就在这里出现!
张瑞敏是杰出的人才,杰出的人才往往有多向选择的机会。一次,一位台湾记者采访他时不解地问:"你这样拼命干,信念到底是什么?"张瑞敏回答:"孙中山先生说过,‘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我信奉这句话。"